葛兰素史克六赴进博:发挥创新优势,扩大健康影响力

时间 • 2025-08-05 09:29:22
中国
市场
创新

文|季媛媛


回顾过去十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药工业取得了突出成绩,整体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从宏观趋势来看,近十年中国创新药产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升级,无论创新药项目数量还是临床试验数量都大幅增加,同时在靶点的创新性、药物形态和技术的多样性方面也有了显著提升。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创新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升。


这背后少不了跨国药企的贡献。跨国药企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给中国健康事业带来了技术、管理、人才、设备等全方位的新鲜血液。随着制药行业GMP认证逐渐完善,中国制药行业准入标准提高,一大批设备落后、管理水平差的药企退出市场,中国药品生产进入规范化管理时代,公众用药安全越来越有保证。而药监和审评审批与国际标准的同步,也让中国制药业开始具备服务全球市场的实力。


中国医药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也不断推动跨国企业加深布局中国、立足中国的信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参展商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走进中国,通过推动“展品变商品”,成为参与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投资商。作为中国医疗健康事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以及中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与变革的受益者,今年葛兰素史克(GSK)六赴进博,带着创新成果加速惠及中国患者。


第六届进博会葛兰素史克展台正式揭幕


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齐欣表示,进博会举办六年来,溢出效应持续释放。GSK一直积极参与,致力于带来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搭载进博“快车”,不断加速推动产品可及、扩大健康影响力。


“GSK将在本届进博会上全方位展示在感染性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和HIV四大核心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创新研发实力。我们还将借进博东风升级‘朋友圈’,携手合作伙伴共建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中国患者和大众带来变革性的健康影响力。”齐欣说。



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齐欣


借力进博,加速创新成果落地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药市场。基于对中国市场的信心,通过加速创新引入和本土化布局,跨国药企在分享中国医药市场蓬勃发展的红利的同时,也把革命性的创新成果带给中国患者。


“中国市场是GSK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GSK正在通过不断加强创新投入,响应中国市场尚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齐欣介绍,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较大,老龄化趋势凸显,国家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强等因素,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前景向好,随着中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医疗健康产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期。同时,中国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精准医疗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速发展,也为医药行业创造了很多全新的机遇和灵感。


“一直以来,GSK加速创新引进,致力于让更多全球创新产品可以更快地惠及中国患者。近年来,GSK在中国上市了近20款创新疫苗和药物,包括多款具有突破性疗法的重磅产品,并不断拓展新适应症。另外,在中国政策和科技创新的双重推动下,GSK也在携手合作伙伴,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加快特许创新产品引入,共同助力‘健康中国’。”齐欣说。


GSK旗下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成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的靶向人抗白介素-5(IL-5)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新可来,于去年参展进博会后2个月被纳入医保目录;今年三月,已提交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适应症注册申请。全球首款覆盖成人及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成人狼疮肾炎适应症的生物制剂倍力腾,已被2023国际权威指南KDIGO和EULAR推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狼疮肾炎的治疗新标准。全球首个一天一次用于稳定期慢阻肺治疗的三联吸入制剂全再乐,于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首展期间正式获批,成为首个在中国获批的每日一次三合一吸入制剂。


经过六年发展,进博会已经成为全球新品的首发地、前沿技术的首选地、创新服务的首推地。而在今年进博会上,GSK也带来了两款“首秀”创新产品。


由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首个完整的HIV-1长效注射治疗方案——卡替拉韦注射液万凯锐与利匹韦林注射液瑞卡必联合疗法迎来其“中国首秀”。GSK旗下万凯锐与强生旗下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瑞卡必于2023年10月26日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联合使用,用于治疗已达到病毒学抑制的HIV-1感染者。这是首个HIV长效注射治疗方案,可代替每日口服药物,实现每月或每两月给药一次。此外,未来有望获批中国首个长效HIV暴露前预防药物也将迎来它的“进博首秀”。


此外,GSK的重磅疫苗产品作为进博会的常驻“明星”也悉数亮相。三度荣获“盖伦奖”,同时也是全球首个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欣安立适、中国获批9-14岁女孩两剂次接种程序的首个进口HPV疫苗希瑞适都再登进博舞台。今年最新研究数据出炉,显示欣安立适对中国大陆50岁及以上成人具有良好的保护效力。今年4月,希瑞适(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适用于9-14岁女孩的两剂次接种程序在中国全面落地,成为国内首个获批该接种程序的进口HPV疫苗。


第六届进博会葛兰素史克展台


“GSK也将继续加速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进入中国,预计未来三年内,GSK中国将有超过5个新产品或新适应症上市。”齐欣强调。


“三驾马车”并驱

为“治愈”而“创新”


药审改革与先行区探索显著加快了创新药在中国的上市速度,但“有药可医”与“有药可及”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鸿沟,要真正让新药惠及患者,需要创新支付政策配套推进,同时激励企业不懈创新。


当下,国家从政策层面也在不断推动企业创新。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指出,为解决外商投资经营的痛点难点提出6个方面24条政策措施,加大了外商投资引导力度,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在境内开展境外已上市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临床试验,为外资企业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和广阔市场机遇。


事实上,在诸多场合,跨国药企布局者更是经常强调,如果企业能够提供非常好的治疗解决方案,给患者带来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不断改进、提升中国的治疗方案,用最先进的、最好的治疗药物去帮助中国患者,也就能为公司提供中国市场增长的驱动力。如何构建、筛选市场切实需要的管线,成为各家药企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对此,GSK中国临床研发负责人籍纳新博士表示,GSK研发策略以“三驾马车”即“科学、技术、人才”为大方向。


GSK副总裁、中国临床研发负责人籍纳新


一是科学。在关键治疗领域聚焦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同类最优(best-in-class)产品。在疾病领域,目前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医疗需求,都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要求企业在科学的指引下最大化利用现有的各种技术和方法解决相关临床需求。


二是技术。实验室里的科学精进,加上先进技术的运用,才能把相关产品管线从研发应用到临床,最终惠及患者和大众。而先进技术包括虚拟数字技术、生物统计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最大化减少受试者的数量,提供最有利的研究结果。


三是人才。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前两者都是象牙塔上的理论。在人才领域,GSK制定了双向发展思路。一方面,国际人才的本土化,由于国际人才有很多对国际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的先进优势,可以与中国本土人才融合,帮助GSK中国提升本土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本土人才的国际化,GSK是以研发为根本的大型跨国公司,需要在企业全球组织层面,补充更多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和对中国运营的独特视角。


“有了‘三驾马车’的大方向,还要有一个好策略。各个公司都有不同的策略,策略的实施决定了我们研发的立足点在哪。和其他公司有所不同,GSK大力推进基因组学技术,我们认为,只有对技术有最好的了解,才能对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和对疾病有效防治的思路有最好的了解。”籍纳新进一步指出,GSK一方面主抓基因学,另一方面则是以临床免疫为基础。


“过去多年,医药研发都是在不断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但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不仅局限于此,而是在许多领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标。有一些疾病即使不能达到永久治愈,至少能够达到长期缓解。医药的创新不只是影响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是对健康体系,对整个社会,对国家也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籍纳新说,GSK研发一直追求的是体现对患者、对社会、对国家的价值,提供以科学为基础的价值最大化的“医防一体”解决方案。


多维探索合作模式,共享健康红利


在社会环境、政策及资本的共同催化下,中国已然成为新兴医药市场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之一,预计未来中国将有更多创新药陆续上市和使用,进一步推动市场增长。如此,紧抓创新及合作机会将成为跨国药企在华布局的主旋律。


目前,许多跨国药企正在积极寻找本土合作伙伴,GSK也不例外。今年10月,GSK宣布与智飞生物达成一项独家合作协议,未来共同在中国推广GSK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欣安立适。该协议初始期三年,之后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有望续签。


另外,GSK也与翰森制药达成合作,后者授予GSK大中华以外地区开发及商业化HS-20089药物的权利,该产品是新型B7-H4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HS-20089是一种新型B7-H4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目前正在中国进行用于治疗妇科癌症的Ⅰ期临床研究。GSK计划于2024年在中国境外开展HS-20089Ⅰ期临床试验。


“GSK在该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就是帮助本土公司成功出海。海外市场拓展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熟悉欧美市场,我们了解海外的研发环境和所需要的能力等,在此层面GSK也可以做很多工作,帮助翰森在海外落地和进一步发展。”籍纳新表示,这是GSK为本土生物科技公司搭建连接海外市场的“桥梁”,帮助他们顺利“出海”的一个典型案例。


谈及在合作项目及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时,籍纳新进一步指出,GSK在中国市场的对外合作由来已久,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产学研医等多层次的合作体系构建。早在2016年,GSK就和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了“北京传染病公共卫生研究所”,聚焦感染性疾病领域的研究和药物研发,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


“这个项目有两大亮点,一方面,在感染领域新技术的探索和合作创新,例如,在乙肝领域,我们有很长的研发历史,现在产品管线里面也有极具FIC,BIC潜力的产品在进行后期研发;另一方面,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于人才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参与GSK研发工作得到成长,这也是GSK从研发角度帮助培养本土人才、回报中国市场的重要举措。”籍纳新说。


不难看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医疗健康行业的转型升级,GSK在政策引导下持续深耕中国市场,积极推动本土创新,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提供本地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带动本土市场共同发展。


作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缩影,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过去几年,进博会平台让诸多跨国企业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客户的需求,发现了更大的市场潜力,促使跨国巨头进一步推行本土化战略。


齐欣强调,GSK中国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都放在上海,正是因为感受到在这块热土上改革开放的红利,也为企业长期发展带来了信心。


“未来我们将紧抓中国机遇,通过研发创新产品,给中国患者和大众带来更广泛的健康影响力,这是我们的使命。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加强本土合作,携手产业链伙伴共筑‘医防一体’生态圈,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齐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