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疑频出到好评不断,“种地”慢综艺凭啥能火?

时间 • 2025-07-26 17:43:14
乡村
节目

一个综艺

在以非常慢却稳健的速度出圈

近日

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

《种地吧》收官

但慢综艺的讨论热度却不减反增

“种地也能上综艺?”

年轻人真能干好种地这事吗?”

从节目刚播出时

人们纷纷提出

一系列不看好的质疑

到综艺的直播农耕环节冲上微博热搜

节目全程都以不俗的表现

回应了这些问题

并在结束时受到了观众的一众好评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近年来

乡村慢生活综艺的讨论度一直不低

镜头下乡村的恬静美好

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充满了向往

那么

《种地吧》为什么火了?

乡村类综艺如何打造乡村振兴图鉴?

乡村如何把握“综艺+文旅”的新风潮?

《种地吧》为什么火了?

这档节目选拔了10位“90后”“00后”年轻人组成种地小队,用190多天时间,在142亩土地上完成各种作物的播种、收获,同时还要解决自身居住饮食、资金分配以及学习农业技术等问题。早出晚归、阴晴雨雪、有种有收、有来有往、不疾不徐的生活深深地吸引着、感染着屏幕前的观众,也给这个节目带来了今天的热度。

图片来源:新浪网

真实的记录真实性地记录是这一综艺一大亮点。以往乡村综艺的农耕环节更多旨在体验,缺少真实的记录,往往让观众忽略了田地里的困难。《种地吧》通过节目侧写出乡村的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嘉宾真刀真枪下地干活,不做作,没有剧本可以参照,全凭事情的进展,由每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首期内容中,就有撞坏收割机、收割机挂倒电线、收割机陷入水泥中等问题;后发生排水沟被堵的情况,不得不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通了半宿;再有就是上网搜索种地、基建或养殖的教学视频,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在真实的记录下,年轻人们的辛勤劳动和丰收故事引发观众的共鸣,也传递着正向的价值。

图片来源:新浪网

对于“种地”的重新解读这档节目对于“种地”的重新解读,也让保障粮食安全这一话题有了全新的生动表达。如今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让人们对端牢“中国饭碗”更有底气。但仓廪充实不是挥霍浪费的理由,《种地吧》通过完整展现参与劳作的全过程,将每一粒米、每一颗粮食所凝结的付出和奉献用综艺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6天时间,收割8块农田的水稻,由于稻田泥泞,收割机陷泥37次,期间,“种地小队”还经历了48次农机维修,最终收获了62.66吨稻谷。当以为能够快速完成收割任务的“种地小队”遇到机器故障、阴雨天气等挑战,粮食的来之不易透过荧屏中种地的辛劳具象化。节目提醒人们珍惜粮食,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危机意识。有观众表示:“看过这档节目,对于‘民以食为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片来源:新浪网

“它将‘粮食安全’拉进传媒聚焦点,面向社会进行劳动教育,并在劳作中培养个人的基本素质,比如耐心、踏实、勤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胡钰认为,《种地吧》同时也传达了生命体验,让年轻人通过劳作感觉活着的踏实感与开拓感,绽放青春活力。

乡村类综艺

用新视角打造乡村振兴图鉴

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佳作迭出,多档节目从不同角度切入广阔乡村,成为综艺领域不可小觑的力量。从《向往的生活》《哈哈农夫》《宝藏般的农村》等涉及乡村生活的综艺节目,到直接以劳作纪实切入的《种地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荧屏上不断涌现出一批展现乡村风光、聚焦农业生产、亲近农村生活的综艺佳作。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乡村生活综艺何以拥有如此魅力?这首先源于乡村生活本身的魅力。中国人对于乡村的感情尤为深厚。大约1600年前,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描述了武陵人寻芳桃林,意外发现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的故事。这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田园,也成为千百年来镌刻于国人心灵深处的一种精神范式。

不难看出,对于乡村的眷恋几乎可以说是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乡村生活综艺的异军突起,让人们忽然发现,原来在都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之余,还可以体会安宁悠远的乡村意境。于是,那些在都市日夜忙碌的心灵,选择将乡村生活综艺当作暂时休憩的心灵驿站,在捉鱼摸虾、播种收获的乡土味、烟火气中,在简单质朴的审美风格中,放下紧张和压力,偷得浮生“一刻”闲。

同时,这些节目在对耕作的纪实中提炼着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珍惜粮食等朴素价值观,引导观众重拾从悠久农耕文明中继承而来的智慧和底气,在劳动中探寻古老而温柔的治愈力量,带给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当然,乡村生活综艺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现在的农村,早已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生产方式。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农村越来越美,农业越来越现代化,农民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于是在这些综艺节目中,嘉宾们深入乡村,却体验到大江南北的不同民俗文化、特色美食;亲身劳作,却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农机具、直播带货技术……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乡村如何把握“综艺+文旅”的新风潮?

乡村中平淡闲适的生活模式引发屏幕前观众的共鸣,忙于都市生活的观众对田园诗般的农村生活产生憧憬与向往,许多乡村旅游地也因此受到关注。

真人秀节目不仅为取景地带来了一次提高知名度的机会,还可以是一次旅游产品全方位开发的好机会。把这些潜在的旅游产品挖掘出来,通过节目进行展示,不仅成为节目的亮点,还可以保留下来成为固定的旅游项目。一些节目中未能展示的旅游产品,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开发整合,成为景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如《爸爸去哪儿了》第五季来到山西介休张壁古堡。这里很早就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但因山西古迹众多,当地旅游配套设施又不完善,古堡的旅游业发展得并不好。借着节目播出的契机,当地全方位地开发旅游资源,加快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满足因节目蜂拥而来的游客的需求,让游客满意而归;更可以与附近较为成熟的旅游地如王家大院、祁县古城等整合发展。这样,能够让旅游营销从提高知名度的初级阶段上升到追求美誉度和忠诚度的阶段。

但有一个现实不能忽视,被乡村类综艺节目捧红的地方可谓不少,但是“一阵风”过后能保持热度不减的却不多。如何用好综艺节目带来的旅游名片效应,结合当地优势产业,真正让乡村发展起来,是政府文旅主管部门和旅游业界都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乡村类综艺的拍摄取景地往往是较为小众或较为偏远的地区,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很大考验。“吃、住、行、游、购、娱”都不能缺位,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练好内功。如果是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的地区,还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有了大流量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后,不应该让游客根据综艺“按图索骥”慕名而来,面对的却是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产品单一,甚至还有哄抬物价等乱象。游客没有得到良好的旅体验,那么,这样的乡村最终得到的可能只是“引得来、留不住”的尴尬,属于“虚火”。

归根结底,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修行在于个人,如果无法把握机会实现自我突破和升级,即使在如今政策和媒体地推动下,也只是短时性地发展。希望乡村从不同角度呈现乡村发展的蓬勃朝气,助力人们追寻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让乡村成为都市人和乡村人共同向往的生活场域。

《种地吧》的火爆

在于其真实与完整

播种、灌溉、施肥、收获

不着急,慢慢来

种地这件事没法快进

就像我们的成长

未来也期待有更多

优秀而真诚的乡村类综艺出现

让更多人了解、建设和美乡村

来源|中国新闻网、农民日报、光明日报、搜狐网、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羊城派、中国青年报、北青网、央视新闻等

编辑|李在俊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