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报告解读②|网暴必须付出代价,纠正“法不责众”倾向

时间 • 2025-07-31 15:51:26
最高
网络
暴力
诽谤

近年来,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频频发生,不仅严重侵害当事人的人格权、人格尊严,也严重污染网络生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红星新闻注意到,3月8日上午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专门介绍了人民法院从严惩治网络暴力的相关情况。

《报告》提到,出台司法政策,审结网络诽谤公诉案件32件,判决有罪人数85人,同比分别增长10.3%、102.4%。公权力要为受害者撑腰,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方燕告诉红星新闻,最高法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加快制定人格权侵害禁令司法解释,发布网络暴力典型案例,完善裁判规则,以及推动网络暴力多元共治,实现源头治理等,这些措施体现了司法机关对网络暴力零容忍的态度,也彰显了法治精神和正义力量

严惩“按键伤人”“按键杀人”

网暴必须付出代价

红星新闻注意到,《报告》提到,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明确网络侮辱诽谤,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身心严重损害后果,或者随意以普通公众为侵害对象等,以公诉案件追究刑事责任。审结网络诽谤公诉案件32件,判决有罪人数85人,同比分别增长10.3%、102.4%。公权力要为受害者撑腰,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

▲资料图

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周加海当时表示,《意见》明确规定,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要体现从严惩治精神,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网络暴力事件往往参与者众,责任认定和区分较为困难,“法不责众”的现象客观存在。为此,《意见》特别强调,要坚持严格执法司法,依法严肃追究网暴者的法律责任,切实矫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

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暴受害者在取证维权方面往往存在困难。《意见》一方面要求落实协助侮辱、诽谤刑事案件自诉人取证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又对相关案件的公诉标准作了进一步明确。网络暴力成因复杂,需要综合治理。《意见》强调,要依法能动履职,通过提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公安提示函等方式,做实诉源治理,促进多元共治,健全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空间。

据了解,目前最高法已要求各级法院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不是一判了之,而是通过能动履职,努力将危害后果降到最低。除了进一步完善裁判规则,增加司法政策供给,还要求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深入细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众依法上网、文明用网,自觉抵制网络暴力,共建共享美好网上精神家园。

“散布私密信息致人自杀案”

写入最高法报告

此次《报告》关于“从严惩治网络暴力”的内容,还特别提到了一起案例:杨某为泄私愤在网上散布未成年人私密信息,致被害人不堪受辱自杀身亡,被提起公诉,法院以侮辱罪判处其有期徒刑。

红星新闻记者还注意到,2023年9月,最高法公布了一批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吴某某诽谤案引人关注。

被告人吴某某在网络平台上以个人账号“飞哥在东莞”编发故事,为开展地产销售引流。2021年11月19日,吴某某在网上浏览到被害人沈某某发布的“与外公的日常”贴文,遂下载并利用贴文图片在上述网络账号上发布贴文,捏造“73岁东莞清溪企业家豪娶29岁广西大美女,赠送礼金、公寓、豪车”。上述贴文信息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讨论,引起网民对沈某某肆意谩骂、诋毁,造成极恶劣社会影响。此外,吴某某还针对闵某捏造并在网上发布诽谤信息。广东省东莞市第一市区人民检察院以诽谤罪对吴某某提起公诉。

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吴某某在信息网络上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且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综合被告人犯罪情节和认罪认罚情况,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吴某某有期徒刑一年。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人大代表为最高法“反网暴”点赞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方燕表示,作为一名律师代表,对最高人民法院在网络暴力防治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近五年来,人民法院审理的网络暴力刑事案件超过4000件,其中网络诽谤案件占比近60%。这一数据反映出网络暴力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最高法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加快制定人格权侵害禁令司法解释,发布网络暴力典型案例,完善裁判规则,以及推动网络暴力多元共治,实现源头治理等,这些措施体现了司法机关对网络暴力零容忍的态度,也彰显了法治精神和正义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方燕

方燕表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高法在纠正“法不责众”倾向上的努力,这对于提升网络暴力案件的审判质量和效率,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法院坚持严惩立场,突出惩治重点,畅通行刑衔接,支持民事维权,严格落实《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有效遏制了网络暴力的蔓延。

方燕说,互联网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角色不容忽视,最高法对于平台的监管和引导,如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及时阻断网络暴力传播链条,协助受害者取证维权等,对于构建清朗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总体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在网络暴力防治方面的工作是全面的、系统的,既有法律的严格制裁,又有对受害者权益的有效保护,同时也体现了对互联网平台责任的明确要求。“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未来,我也将积极参与到网络暴力的立法和监督工作中,为推动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贡献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祁彪北京报道

编辑张寻责编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