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服务已开通,广东适用“港澳药械通”政策医疗机构达45家

时间 • 2025-08-19 17:08:05
健康
医疗
机构
医院

1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深圳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有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相关经验和做法。

▲发布会现场

广东:

建立湾区内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介绍,近年来,广东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广东强化政府投入保障,2022年以来全省财政卫生健康支出每年2000亿元左右,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10%左右。目前,全省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5%,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地区卫生总费用比重保持在26%以下。

刘利群介绍,为了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和能力,广东建立了湾区内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服务已经开通实现,全省适用“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医疗机构已经覆盖到45家。同时,广东激励优秀人才成长,最近几年实施“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分别一次性给予80万和50万的生活补助。落实“两个允许”,全省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现在已经提高到45.4%。

广州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和国家中心城市,也是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项目所在城市。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昊介绍,2018年以来开展两次大规模基本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累计调整5554项,逐步理顺比价关系。对国谈药品等创新药实行单独支付管理,对使用创新药械、创新技术的病例申请特殊病例支付。同时,加强待遇编制保障。一方面,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注重固定薪酬占比、医院内部、不同级别医院“三个结构”平衡,市、区两级公立医院人员平均薪酬差距缩小至5%以内,并不断提高薪酬固定收入部分的占比。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编制投入,近年来,广州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编4159人,为3家市属医院增编282人。

深圳:

83万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医保

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清介绍,深圳在市级层面由一名市委常委来统一分管“三医”工作,将健康深圳、医改工作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建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等两个联席会议制度。“十四五”以来,整个市级累计投入卫生健康财政经费1805个亿,年均增长11%。2023年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比达到27.4%,全市公立医院均没有负债运营。

陈清特别提到,深圳在推进医院评审标准国际化方面也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且在香港成功运用到境外医院的评审评价中。

陈清还介绍,2023年全市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市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6.2%,群众就医负担大大减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将83万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也纳入到保障范围,建立连续参保激励机制,参保率达97.6%,普通的门诊最高报销80%,恶性肿瘤等门诊大病最高报销90%、住院费用最高报销95%。二是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启动“编制池”改革,解决高层次医学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入编问题。整个2023年全市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比达到52.1%。三是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全市70%的社康机构开放了午间门诊和夜间门诊。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试点。

“罗湖医改”曾作为深化医改的典型经验。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区长左金平介绍,罗湖医改开始于2015年,一直是区政府的重点改革任务,以基层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具体有三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强化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将5家区属医院、48家社康机构整合成统一法定代表人的紧密型医院集团,实现一体化管理,组建医学检验、放射影像等14个资源共享中心,让老百姓获得品质相同的服务。建设集团老年病医院、中医院康复分院,补齐辖区护理、康复等接续性服务资源。此外,对辖区27家社会办社康机构统一管理和考核。

二是强化社康机构能力建设。2017~2023年,社康机构平均业务用房面积由844平方米增加至1081平方米,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的全科医生从2.1名提高到7.2名,社康诊疗量占集团总诊疗量的比例从39.9%上升到62.4%。

三是优化强基层引导机制。实行分级财政补助政策,对于社康机构的门诊补助标准高于医院,对专家下社区实行额外绩效补贴。将健康素养、健康社区建设、托位建设、传染病防控等指标纳入各街道绩效考核,同时以医疗质量、公共卫生、居民健康管理等内容为主,建立以健康效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医疗集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集团的薪酬调整、领导班子选拔任用、财政补偿等挂钩。支持集团统筹使用人员,社康全科医生待遇不低于集团医院专科医生平均水平。

红星新闻记者胡伊文

编辑张莉责编魏孔明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